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李紀祥教授主講“洙泗講堂”

李紀祥教授主講“洙泗講堂”

——論孔子《春秋》之“書法”

9月2 9月25日晚,歷史·孔子文化學院2008洙泗講堂系列學術講座之二舉行,來自不同院系的百餘名師生彙聚“洙泗講堂”聆聽報告。臺灣佛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歷史系主任、國際知名學者李紀祥教授,為大家作了一堂題為“論孔子《春秋》之‘書法’”的精彩講座。歷史·孔子文化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楊朝明教授主持了報告會。
李紀祥,1957年出生於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佛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兼歷史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史學史、宋明理學史、清代學術史。主要著作有《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時間歷史敍事——史學傳統與歷史理論再思》等。正式報告開始之前,李先生先以輕鬆的語言,愉快地侃談了自己與祖國大陸的淵源,和幾十年的“神州夢”,從而拉近了兩岸師生之間的距離;以詼諧幽默的風格,概說了孔子思想中“有教無類”、“學而優則仕”以及師生之間“擬血緣性”關係的內涵,並對儒家文化及其發源地曲阜作出了全新的定位,即曲阜應不應處於縣市層級,而應有一個更高的定位,這讓我們想起了葛劍雄先生關於建立“文化副都”和我們一直主張的將曲阜建為“文化特區”的設想。李先生以其求學的經歷和心得,諄諄教導學子要“兩眼盯住六經”,心無旁騖,才會有所成就。
講座中,李先生主要圍繞著:《春秋》是否為孔子所寫;如何正確理解《春秋》中“隱西元年春是第一條,哀公十四年是最後一條”;今人與古人之比較;孔子儒學的未來發展動向四個問題展開。分別得出:《春秋》即為孔子所作; “隱西元年春是第一條,哀公十四年是最後一條”的說法未必科學;今人未必強于古人,古人未必不如今人;孔子儒學要在保持自身獨特性的前提下吸引世界來欣賞她的真實內在,要以勇於敞開胸懷的姿態走向世界等結論。並且,李先生以與同學交流探討的方式,對“秉筆直書”進行了全新的詮釋。

講座結束後,同學們就如何實現哲學和史學的結合?毛(澤東)先生和蔣(介石)分別以何種態度對待孔子?等問題與先生展開互動,整個會場學術氣氛濃厚、討論熱烈。
李先生的報告旁徵博引,內容豐富;見解深刻,論證精闢;幽默風趣,深入淺出。與會人員均受益匪淺,收穫頗豐。該場講座既是一堂蕩滌心靈的文化薰陶課,更是一次跨越海峽兩岸的學術交流。

0 意見: